水性漆“针孔”问题分析与对策!
随着水性色漆的大力推广和应用,其生产过程中的各种问题也随之而来,“针孔”是水性漆最常见的涂膜缺陷之一,表现为固化的涂层上出现(可见)针尖状小洞,其占到了水性漆所有现场问题的30%~40%,严重影响了汽车的涂膜质量、生产节拍。
水性色漆采用纯水作为稀释剂, 水在喷涂后不容易挥发, 没有挥发的水在100 ℃的情况下会出现沸腾,所以在高温下会出现大面积的针孔等缺陷。
为保证水性涂料的涂膜质量, 需增加预烘系统, 让涂层中的水分在50~90 ℃的温度下温和、充分挥发。
一般而言, 水性涂料在进行下一道喷涂工序或进入高温烘炉之前,其脱水率应达到80%~90%,而色漆的脱水率要求≥85%。
降低色漆膜厚
通过对易发生针孔的位置分析发现,产生针孔问题的位置都是由人工喷涂完成的,且由于轮换的班次、人员手法及技能水平不同,内板喷涂的膜厚也不同,故通过对人员进行专项培训,提高喷涂技能,可降低内板色漆喷涂膜厚。在相同的预烘干条件下,较薄的膜厚更容易将色漆中的水分经预烘干控制在脱水率要求的范围内,从而能有效地减少针孔现象的发生。
水性漆涂装工艺在欧美汽车行业的涂装线上已经得到了普遍使用,在国内合资汽车工厂中,水性漆涂装工艺也已经逐渐成为主流。随着全球各国环保法规的日益严格,在全球范围内,水性漆技术越来越广泛地被汽车厂商采用。水性色漆局部“针孔”问题可通过提高第1段预烘干段的预烘干温度或烘干时间、减少内板色漆喷涂膜厚、降低预烘干热循环风空气含水量等一系列措施得以解决。
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水性漆